2020年,成都市委明确提出,成都“北改”战略全面提档升级。青白江处于“北改”2.0版的中央。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十四五”画卷即将展开。未来5年乃至15年后的青白江,有着什么样的机遇和担当?要实现怎样的宏伟目标?
2020年的最后一天,区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从锁定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成都北部中心总体目标,到确定“一港引领、双核共兴、四片协同”的城市空间格局,再到“四区一枢纽”具体路径,青白江展现的未来图景,如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壮美而又灿烂。
成为“北改”升级版的主战场
在阐述青白江未来之前,首先看看青白江所处的地理坐标——成都北部,以及成都“十字战略”——北改。
时间回到2017年,市委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要保持城市的特性,形成城市更新示范区、工业发展转型区,涵盖新都、青白江、彭州等北部城区。而“北改”的内容——最早是对成都北部老工业基地和老旧院落聚集区的旧城改造。
“北改”成效如何?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一组数据。据统计,2017年至2019年,成都“北改”区域GDP年均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5%,社消零总额年均增长9.4%,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8.6%。
从地理坐标来看,“北改”区域自古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商贾云集,是川西传统的工业商贸中心。“北改”后承担着转型发展的历史使命,成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的永续动力。
以青白江为例,短短几年时间,以市场化方式完成1.6万户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释放1.3万亩城市发展空间;与攀成钢、川化合作开发老厂片区,启动64户高能耗低效企业调迁,新增发展空间1.2万亩。
“北改”这一战略的初步成果,为“成都北部”腾飞奠定了基础。2020年12月16日召开的成都市“北改”工作推进专题会,明确提出,“北改”区域要坚持整体成势、相互成就,加快推动区域一体化。高质量推动“北改”区域协同发展,全力打造成都都市圈重要经济增长极、链接亚蓉欧陆港门户枢纽、产贸结合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正在加速成形。
“北改”范围也随之发生新变化。“北改”区域调整为以新都、青白江、金堂三个核心区为主体,金牛、成华、彭州、龙泉驿为四个协同区。这就意味着,北部中心不再是以传统五城区为北部片区,按照功能定位,青白江成为“北改”主战场、整个北部区域的中心。
至此,“北改”区域也由旧城改造的主战场转变为城市功能重构的主战场。“北改”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依托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建设泛欧泛亚陆港主枢纽,主动拥抱“开放红利”,“北改”区域迎来了发展的最大变量与机遇。
手握“国家级名片” 成为核心引擎
打造成都北部中心,青白江凭什么?在过去七年中,中欧班列频繁往来于中欧之间。青白江,也一跃成为成都对外开放的前沿。
11天,9826公里——这是成都青白江与波兰罗兹之间新的时空距离。
1月1日上午10时15分,满载电子产品、机械零件、智能家电的中欧班列(成渝)列车在青白江拉响汽笛,一路向西,11天后,将稳稳抵达波兰罗兹。
在过去七年中,中欧班列频繁往来于中欧之间。青白江,也一跃成为成都对外开放的前沿。开放,成了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
历史的“成绩单”是最好的证明。过去五年,成都国际铁路港已经形成7条国际铁路通道,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持续拓展,已连接境外58个城市、境内20个城市,国际班列和中欧班列开行量连续四年保持全国“双第一”,带动效应非常明显,但仅靠青白江区域的产业难以支撑,建一个大港区来承接整个铁路港带来的辐射效应,众望所盼。“金青新大港区”,首次进了2019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
发展的势头不可阻挡。近年来,中欧班列连续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国家、省、市系列战略布局陆续落地青白江。自贸区、综保区、国家物流枢纽等开放平台加快构建;获批省级经济开发区,铁路港国家级经开区申报已进入实质审批程序……一个个重大战略的频频“圈点”,不断凸显青白江的重要地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车头”强不强,关键在于“动力心脏”——陆港主枢纽。在首趟列车发车之初,青白江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坚决不当围观者,不做货物的中转站,打好“铁路港”这张牌,加快发展枢纽经济。
以功能为中心项目为抓手,变国家战略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招商引资闪亮着一串串夺目的数字:玉湖、菜鸟、盒马鲜生等生产性服务业总投资超1000亿元+;希腊、德国等32个国家(商品)馆入驻;服务全省13个地市州外向型经济发展,带动全省进出口贸易100亿美元以上……
开放是成都“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最大变量。在很大程度上,青白江区的国际化进程是成都国际化的关键所在。“青白江凭什么”早已不是疑问,主动深入融入国家、省、市战略,加快转型、开放创新的生动实践,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探索“四区一枢纽”的发展路径
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成都北部中心,具体怎么干?2020年12月31日,区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做出全新谋划。
——发展要有新目标。
区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的成都北部中心全面建成,提出了“十四五”时期青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就是:努力打造陆港主枢纽;努力打造对外交往引领区;努力打造开放产业集聚区;努力打造改革创新示范区;努力打造国际品质生活区。
如何打造?首先持续提升能级,加快打造泛欧泛亚陆港主枢纽。
2020年12月25日,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6天后,相距280公里的成都国际铁路港和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内,汽笛声同时响起,首列中欧班列(成渝)号正式发车。
这一新目标,随着列车“风驰电掣”画出了“路线图”:加快拓展立体化战略通道;加快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和全球供应链体系;加强成渝陆港枢纽合作,打造链接国际国内市场、服务“双循环”的枢纽节点,不断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支撑要有新作为。
继去年12月1日签订投资协议后,1月6日青白江举行玉湖青白江项目启动仪式,标志着投资100亿元的玉湖环球食品供应链中国西部基地这艘“母港”就此起航。
产业,是经济最强的支撑。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等开放型产业,始终是青白江的主导产业,持续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加快成为开放产业的核心集聚区。
做强支撑,还离不开对外交往、改革创新等多个领域的做大做强。青白江已明确,未来将全面深化自贸区改革、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同时拓展对外交往平台、加大国际人文交流和区域产业辐射带动力,推动成都北部区域发展能级和辐射能力再上新台阶。
——人民要有新感受。
国际化一直是青白江努力的方向,国际化品质的生活更是青白江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国家战略不只是宏大的叙事,更要有百姓可感可知的“获得”。肉眼可见水清天蓝地绿,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7天,累计建成绿道218公里、新建绿地120公顷……不仅如此,未来青白江将突出生态型、高质量、人本化、有韧性的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特质,大力推进生态价值转化,持续优化城市形态,打造兼具柔性风格和异域风情的国际化青白江。